我要拿大廠offer! 第二回、美國科技業實習的全面介紹(上)

--

分兩篇介紹,上篇介紹實習的本質、及美國科技業找實習的流程。

下篇介紹台美實習的差異(我做過的實習是台灣IBM、美國Amazon)、各大廠的實習現況、及學校地點會不會影響實習機會。

想先討論實習的本質,這可以讓實習時,比較清楚知道自己在幹嘛,而不是單純讓履歷多幾行字。

實習的全稱是“實踐學習”。同樣是學習,學校所學的知識,與業界有一定程度的產學落差、或說學用落差。而實習的本質,在我看來,就是讓我們重新認知,產業實際上在用什麼技術。也能在實習完後,趕緊回學校找相關知識做加強。(所以可以看到大廠強制規定,實習完“必須”回學校一個學期,意即不能在畢業前最後一學期實習。我當時讀美國研究所,可以一年畢業,還因此留一門課,拖到一年半畢業。)

學校學習的過程,就像是在爬山,一步步走向山頂的學術殿堂。但怕的就是:走到盡頭,發現自己走進了象牙塔。實習給我們另一種思考,告訴我們別執著於山頂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學者。照中國用語來說,人就會在實習過程中更加“接地氣”。

而以企業的角度,則是對實習生一場長達三個月的“面試”。一般正職招募,其實只會花一天,雖然面對面交流不少輪(正職通常是五關),但畢竟沒一起共事過,難準確評價應聘者的綜合能力。實習則可以最大程度的考察一個人,畢竟每天都在共事。拿return offer的人,後續被裁員的案例也幾乎沒在論壇看到,至少我看這麼多文章沒看過。(畢竟都花這麼久時間”面試”了,不要你的話,不給return offer就好。)

美國對實習生的待遇,我覺得跟正職不會差太遠,職級上跟正職一樣,不會低一級;內部title掛的是future software engineer,不是intern。專案上,會被分配一個完全是正職會做的專案,難度低一點,而之後這個專案是有機會被商用的。我自己做的實習專案,後來就決定要被商用,給上百萬人使用我寫的功能。

薪水部分,跟正職新人也不會有太大的落差,我當時在Amazon實習的薪水,一個月是1萬美金出頭。以企業角度,花3萬多美金“面試“一個人,大廠也真是下足成本了。

回到美國找實習的流程。可能在論壇上查了不完備的資料,會把找實習、正職的過程混淆。我常常會被問的問題就是,實習會不會on-site(到公司實際跟面試官面試)。答案是不會,那是正職的事。

以下是找是實習的timeline。所有列的時間,都是為了隔一年的暑期實習(所以是的,美國找實習幾乎要提前一整年,台灣則是前幾個月就好):

8–12 月,被稱作秋招。對全職而言,大廠全年都招人。但實習就有比較明確的時間點,大廠會在這時間點主力招實習生。以往的情況,秋招大概招7–8成的人,隔年春招再把剩下的缺補滿。但在我這年的情況(2019年),12月底,Amazon過最後一關的人就已經進入WL(Waitlist,就中文的備取),開始出現通過面試都不一定拿offer的情況。

1–5月,春招,以往在留學論壇會看到一些案例,在春招尾聲,還能撿漏拿到大廠實習的情況。可以預期,往後的幾年更加可遇不可求。原因如上一回提到,現在美國提供的資工學生供給越來越多。而從上段提到的WL,我們可以合理推斷,實習有定量的名額(不然好幾百人進WL幹嘛,全部都給offer就好)。所以未來秋招很大機會就把缺直接佔光了,春招就剩下一些中小廠機會。

因此,這段給的小結,希望大家把重心,完全放在秋招上。剛來美國有新鮮感,想到處玩絕對是人之常情。但把時間玩掉,導致實習沒找好,之後春招、正職,只是延長找工作的痛苦而已。

實習的標準流程是:

1. 履歷關。寫履歷的過程其實滿需要大量時間專研,我自己的履歷就改了近50版。等實習部分寫完就來寫改履歷的技巧。投履歷又可以分成海投(就直接投履歷啦)、海內推、強內推。

內推就是內部推薦,大一點規模的公司都會有這種機制。原本的目的是美國比較相信人際網絡,邏輯是:經過公司認可的人,推薦出來的人應該也不會差。但後來有點被玩壞,所以現在在填內推表格時,會特別有條欄位是,這個人我只是網路認識而已、或這個人是我本來就認識,我很“樂意”推薦他。我沒當過HR,但我覺得後者的效力應該會比較大啦,且後者比較符合內推的初衷。

當然,還有更強的內推,不走系統管道,直接找組裡的HR聊,這樣應該有很大機會過履歷關,畢竟可以直接跟HR追蹤後續。

直觀聽起來是強內推 > 海內推 > 海投。但我們這年,Amazon有個傳聞是,HR不想給推薦人bonus(推薦成功的話,推薦人可以拿錢,好幾百美金,這也是為什麼留學論壇這麼多人願意幫忙內推,他們是有好處拿的),導致海投的pool反而更容易過履歷關,進入下一關,內推的pool完全沒動靜。那年很多人都在論壇回報這種情況,包括我,因此在2019年10月初,我趕緊再用另一個帳號,重新海投,一週內馬上拿到下一關通知。

所以內推真的有用嗎?以正職來說肯定是;但以實習而言,我唯一感覺有用的是Google,其他我覺得都一樣,甚至在Amazon還是反效果,也是始料未及了。因此在這次經驗後,我當時找其他實習,一律海投。邏輯一是上述的Amazon案例、二是我覺得只是實習、被內推的效力不會差太多,而且我當時在美國沒認識人,只拿得到留學論壇的海內推。他們一天都處理幾十個內推,我想想覺得更沒用了。

2. OA關。OA的全稱是Online Assessment,就線上測驗。在過履歷關後,會收到一封信,大多是給一個link,上面有各式各樣可能的測驗。但最主流的就是coding問題,題目會跟刷題網站Leetcode的題目很像。這裡值得一提的是,正常的OA只會給一次,Amazon的OA則有三輪,而且不只是coding問題,題目滿全面的。所以過了OA1,刷了一批人後,會進入OA2,以此類推。一路過三次OA後,才可以進入下一關,滿考驗人的。

但近幾年,常常會有“白嫖“OA的情況,意思是,只要你投履歷,系統就會自動給你OA link,做了半天,期待著結果,但其實根本不會有結果(是的,你是被“白嫖”的對象)。等到一年後,會突然收到一封“遲來”的感謝信,說公司缺滿了。大家之後體驗,就會知道這種哭笑不得的感受了。有真人審核履歷,按個人條件給OA的公司還是比較實在。

3. VO關。VO就是Virtual On-Site。如本文引子提到,實習生就我聽到、經歷到的情況,不會有On-Site。On-Site時,公司一般會補助來回機票、食宿。試想實習生一屆上千人,能進到VO關的人,可能又要乘10–100倍。每個人都On-Site,總成本就有點驚人了。

VO關通常一小時,又分成兩部分,Coding、Behavior Question(BQ)。Coding部分的準備方式就是大家一直提到的刷題;BQ則是公司想考察你與團隊合作的能力。會問很多情境題,如:女友跟媽媽同時掉進水裏,要先救誰?(開玩笑的)。情境題大致都圍繞在你跟團隊合作的情況,想聽從你角度出發的例子。回答上會想確定你不是個難搞的人,更加分的當然是做事方式符合公司文化。之後會完整打一篇來介紹,篇幅塞不下了。

同樣值得一提的是,Google在VO關,塞了兩輪,要當天同時面試兩輪面試官。兩個面試官都給過才行;一正一負,則會另外找一天安排第三個面試官加試。我當時就是進入加試關,改天分享經驗(坑越挖越多)。但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,至少在實習面試,Google的題沒有比較難。看到一些刷題補習班一直神化Google題目的難度,我只想說,別鬼扯了。

結論:
1. 實習本質:學生能認識真正的產業現況,減少產學落差;企業透過三個月的“面試”更加了解求職者的綜合能力。
2. 實習秋招會填滿大部分的缺,請把主力放在秋招。
3. 審慎評估實習內推的效力,情況不對趕緊轉海投。
4. 找實習流程:履歷關 -> OA關 -> VO關。其中Amazon OA三輪、Google VO兩輪。

--

--

台北遇上西雅圖

純文組背景,現於西雅圖一線大廠擔任軟體工程師。 分享轉科系、自學程式、美國生活、生活日常隨筆。文章第一時間分享於粉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eatta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