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價值觀決定命運。”《教父》
這句引言,是我深以為然的話。但我覺得與其說是價值觀,說是價值“體系”會更恰當。價值體系最簡單粗暴的理解就是:我到底在信些什麼。
這裡的信,可以是相信、可以是深信、甚至是成為信仰的一段觀念。(但也有很多時候,可能是誤信。)這樣一段段的觀念累積起來,就是一個價值體系。如果我們要務實點來說,與其相信人是肉體 + 靈魂,我更願意描述人是肉體 + 價值體系的組合。(以資工的理解來說,就是體內運行的作業系統是Windows、macOS、還是Linux。)
最主流的價值體系,會引入意志力的存在。求學生涯畢竟是價值體系改變的重要管道,因此從這裡舉例。小至為什麼我讀不下書、大至為什麼是別人上好學校,我們常常聽到、到後來開始習以為常引用的就是,“他意志力好、我意志力不行”。(或者是他聰明、我不聰明,但這個我覺得也是假議題,人生所有會經歷到的標準化測驗,絕對還沒有到拼智商的程度。這個之後另外寫一篇)
意志力這種概念,一來好理解,二來很難證偽。因此就很容易被納入價值體系。但一旦引入這個價值觀,我們來假想一個人,成天對自己說:“反正我就是意志力不好”。稍微想像一下,就能想見,這樣的負面自我暗示,加上後續結果帶來的印證,反覆循環,會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毀滅。而這樣的人,在你我周遭,人數一定也不少。
再換一個例子,一個人可能過往因為一些事蹟,導致一直對自己說:“我意志力不錯”。哪天真的遇到什麼誘惑時,又會因此出現庸人自擾的自我懷疑、及自我感動的奮發橋段,反覆循環。
所以要說的是,引進這個價值觀,我想不到有什麼意義。(意志力相關的書、影片,我也看過不少。反思之後,我覺得沒意義、而且也不相信了)
正文開始。
除了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,大體而言,我的價值體系很簡單:趨利避害。
先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。
我從政治系0基礎跨考到資工所,花了7個月的時間。期間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、早上8點讀書到晚上10點半、晚上11點再讀到凌晨2點半、有時候3點,每天皆如此。當時在國外準備資工所,冬天的時候天天下大雪,凌晨始終在零下10幾度的時候從讀書的地方離開。(當時跟室友一起住,可以查證,所言非虛。)
如果在有意志力的價值體系裡,我覺得這就是一件不容易辦到的事。可以想見,會出現滿滿的內心戲:今天讀不下去了,意志力跟肌肉一樣需要鍛煉,我以後會更好的,今天讀到這就好;今天沒心情讀書,一定是意志力不夠;今天這麼冷,不要折磨自己了,等等。
誠然,痛苦一定是會感受到的,但不影響執行。依然晝夕不改、寒暑不問,雷打不動。(從這個角度而言,聽到類似故事,真的不需要讚嘆別人意志力很好之類的,價值體系根本不一樣..)
我也就是一個普通家庭出生的人,沒背景、也沒受過什麼特殊的意志力訓練。難道我的意志力能跟別人差這麼多,無論高二突然從成績中段,沒補習上台大;或是上述的0基礎考資工所;或之後找工作所做的一些“地獄式”準備,都靠我特殊的意志力來渡過?肯定非也。
我的價值體系,具體的理解就是:分析清楚目的。分析完,透過兩個動機來源:趨利、避害產生執行力,進而達到目的。而對人類來說,避害的加權又會遠遠大於趨利(但現實生活比較少避害的情境),人固然喜歡得到獎賞的快樂,但相較損失所帶來的心理痛苦,遠遠是九牛一毛。
避害大於趨利的舉例,每天都不想做專案,收到老闆來信A,如果好好做完這個專案,月薪加薪1萬;來信B,如果沒做完這個專案,直接fire。哪封信的帶來的動機會更強?
純粹趨利的舉例,假如一個整天在混的學生,有天被喜歡很久的女神說,“你考上全班第一名,我就跟你交往。” 我覺得吧,只要不是不夠喜歡,別說考全班第一名了,全校第一名都可以。這當中會需要意志力,對自己說放學,要努力學習幾小時嗎?會有讀不下去的時候嗎?我實在不認為。光腦中想到喜歡女生的樣子,這個動機就已經是執行力的保證了。除非像上述說的,不夠喜歡。我喜歡這個女生、但我同樣喜歡打電動。
沒趨利沒避害的例子:我大學的時候學了好長一段時間日文,但趨利方面,我人生規劃裡也沒要去日本長期生活或在日商工作;避害方面,沒學好也沒損失。因此始終沒學好。(但真的也沒差)
其實就是反覆在說:動機 -> 執行 -> 目的,動機與目的缺一不可,兩個想的非常清楚後,就會自然帶動執行了;而不是像意志力,一直只聚焦在執行面。附帶一句,最最強大的動力,是又驅利、又避害 (因為避害加權大於驅利的關係,這個利就真的要是很大的利),這樣產生的動機會讓執行的時候真的就是“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“。
所以以我的價值體系來看,並不用羨慕別人生在什麼家庭,家境不好的,反而有驅利避害的天然情境;反之,家境富足的,趨利的先天動機不足、避害又難滿足,會容易處於一種做事使不上力的處境。(換句話說,就是有退路,這個我在留學時期,從中國同學身上看到很多。中國因為996加班文化,對軟體工程師不是很友善,避害動機已經算強烈了。所以找工作不是很積極,留不留美國沒差的,家境絕大多數都很好。)
回到轉資工、考資工所的例子,我自己對考資工所前趨利避害的分析,倒不是本文重點,主要是仔細分析完,並且決定執行後,知道我就是得讀完什麼考科,且必須要全部時間花在上面才讀得完。然後就去執行,就這樣而已。(不然就會很詭異,我一方面想轉資工,另一方面又不想讀書,或只是做做樣子假裝自己認真了、努力了,自我感動一番。這樣只有三種解釋:1. 我沒分析清楚 / 趨利避害動機不足,我沒有真的想達成轉資工的目的 2. 外在誘惑力太高 3.我整個人的價值體系呈現不自洽的割裂狀態。)
人畢竟是只能感受到當下的感官動物,所以在我的價值體系,有“誘惑力”的存在。(但這篇已經太長了,另外寫姐妹篇介紹。)
當然,還有一種價值觀叫“習慣”,引入這樣的價值觀,多少會比玄學般的意志力管用。但習慣做得再久,只要沒有好好想清楚自己的目的,沒有引入趨利避害分析,在我來看,只是種勉力維持。只要外在誘惑力一高,習慣維持再久,也馬上會被打破。(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健身)
本篇結論,做一件想做的事以前:
- “非常”仔細想清楚自己的目的。
- 做趨利避害分析(必要的話促使自己不得不趨利/避害),進而得到執行力的動機來源。越長期的執行就需要越強的動機。
- 把外在誘惑力調低。(姊妹篇再分析)
- 執行。(雖然執行低誘惑力的行為,會不習慣、甚至感到痛苦,簡單例子就是讀書,但因為有3,所以不影響執行)
- 就能做到所想即所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