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拿大廠offer! 第一回、2021年美國科技業現況

--

在粉專的前幾篇文章,有稍微分析現在大家越來越多人來美國讀資工的原因。一是比較好留下來,二是薪水也比較高。大家存什麼心態來讀倒不是本篇重點,重點是想在美國找到工作留下來,有一份實習是“非常非常”重要的事。在沒實習的狀況下,直接找正職,難度會比找intern高上很多,且沒找到就得回國,心理壓力也不小。

國際學生找工作的途徑大宗就兩種:

1. 找intern,等實習表現好,拿return offer(轉正的預聘)

2. 找campus hire,一般翻做校招。畢業一年內找正職,會是用校招的方式,跟一般的社招差別在,難度會低一點。

本系列會詳細的從方方面面介紹寫科技業現況、履歷、刷題、面試、實習、轉正的心得。我自己找實習的時候投了300多間,相關文章基本上留學論壇能看的都看過了,每天看幾十篇是基本,所以希望能透過這個整合,讓大家有全面性的理解,也不用看這麼多文章。

當然,如果是文科生想零基礎轉資工的朋友,我之後也會繼續把這個系列打完,供大家參考。

這篇想總綱式的簡介美國科技業近年及現況。科技業依照規模,可以分大中小廠。其中的大廠,在最早的版本,是被留學生們用FLAG來總結,分別是Facebook、Linkedin、Amazon、Google。至於為什麼沒有Microsoft,網友戲稱,光MS的兒子Linkedin就能跟其他家並列了,爸爸不需要出馬。實情是2008金融海嘯期間,只有這四間還有持續穩定招人,並且對新人年薪開在10萬以上。

隨著薪資水漲船高,大廠搶優秀人才,現在的大廠常會聽到的簡稱是FAAMG、FAANG、MAGA。其中增加的N是Netflix、增加的另一個A是Apple。Netflix為什麼會進榜?因為他們的薪水真的滿高的,工程師在Netflix的年薪中位數是30多萬,隨便都是40幾萬。(本篇單位皆為美金,可以參考匿名薪水網站 https://www.levels.fyi/)

Netflix的薪資結構比較特別,其他大廠一般是基本薪水、股票、Sign-on bonus合起來,稱作總包裹。bonus指的是剛入職的第一個月,會給好幾萬的獎金,目的我覺得是增加留在公司的誘因,讓員工不會短期跳槽(沒待滿一年跳槽,要按比例歸還。)

而越高職位,是股票給越多,薪水不會有太大幅度的變動。Netflix則只給薪水。雖然大廠的股票後續看漲空間大,但以這幾年來說,大廠總包裹還是Netflix最高。

但以公司規模,及在世界的總體影響力,我覺得FAAMG會比較合理,對國際學生找工作也相對友好。所以之後提到大廠會以這五間為主。

如果你長期混跡在留學論壇,會聽到這個描述:

Facebook,錢多事多;

Google,錢多事少;

Amazon,錢少事多;

Microsoft,錢少事少。

(以下整段是整合留學論壇的分享及我個人的觀察,你去留學論壇看一圈,講法跟這段不會有太大差別,但都是當軼聞看看就好,盡量語帶保留、隱惡揚善。)

Amazon:論壇給的綽號是亞麻、熱帶雨林。另一個綽號是血汗工廠。在五個大廠裡面,招人的bar相對低,因此也成為大部分cs留學生能留在美國的救命稻草。也無怪乎,大家罵歸罵,感謝“亞麻爸爸“的人也不少。Amazon以惡名昭彰的pip制出名,以中文理解就類似末尾淘汰制,每年會篩選5%的人離開公司。相對操的工作環境、及造成心理壓力的pip,是亞麻讓人又愛又恨的原因。但大家也不會否認,第一份工作在Amazon,是很好的選擇,畢竟還年輕,被這樣的環境歷練一下,其實進步滿快的。而且技術線非常非常新,以我們組而言,用的都是現在商用級能用到最新的技術。

Facebook:暱稱臉家。也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一間公司,據說兩年內沒升職,也會被。但公司給的薪水豐厚,所以跟Google並列,FG同時是大部分留學生的最好選擇。

Google:暱稱狗家、🐶,是很多人心中的dream company,在前幾年都是網友盛讚的宇宙第一司,這幾年因為招的人變多,所以。但仍然是留學生的最好選擇之一。

Microsoft:暱稱巨硬(就微軟倒過來)、軟軟,比較著力在career fair找人的公司,在cf表現好,可以直接面試拿offer。其他公司就還是要上網投履歷,慢慢走流程。整體的技術線據說相比其他公司會比較,以網路世界的地位來看,被Google略搶鋒芒(雖然大家也說Google是下一個Mircrosoft),但仍然是大廠的選擇之一。總部跟Amazon同在西雅圖,很多人跳槽就是這兩間來回跳,進而增加薪水。也有網友戲稱,在亞麻如果不想努力了,就離職去湖的另一邊吧(指巨硬),就不會想再回來了。

但在這我想不斷強調,組與組的差別,會大到像是公司與公司間的差別。其實一個公司下成千上百個組,就像是鬆散的邦聯,或說不同的新創公司集合體。像我們組,一輩子也跟做影音的組、做雲端的組扯不上關聯。工作的體驗,老闆佔大多數,畢竟他可以決定你的去留、平時工作難度、給你工作進度的壓力程度。同事與自己抗壓性決定其他部分。所以總體來說,還是挺運氣的,我自己的組,體驗跟上述對亞麻的描述,也完全不一樣。(當然想內部轉組還是可以的,但轉去新的組也不一定好就是了。)

美國的科技業,在2012年那段時間,看網路上相關文章分享,都是遠遠供不應求,導致會一直看到,刷幾十題就進大廠的人。(當時著名的刷題網站Leetcode,總題數也只有100多題。現在已經1885題了,還在以每週四題的速度增加。)

就我的觀察,現在科技業對“新人”的需求,悲觀點的會說下降,樂觀的會說是增加,就估個持平吧。但在此同時,下至大學部一門cs101(入門類的課,課名會是101),就500–600人搶著上;上至研究所,每年都會看到各個學校,不是新增program、就是原有program名額擴招。

這樣以正常的邏輯推論,需求不變(即使樂觀的估增加,我也覺得不會是供給增長的幅度)、供給大量增加的情況下,可預期的是,未來不是說沒機會,但競爭會更加激烈。

講完對新人的狀況,其實在2021的科技業市場,對有經驗的工程師,還是有大量需求的。以我們組為例,我們組有8個人,4新人、4資深。但因為我們組同時有兩條技術線,所以一個技術線又把人數一拆為二,其中技術線A的資深工程師人數是3,技術線B只有1。為什麼不多招?一年多來一直招不到人。尤其我現在也負責技術線B,所以只要技術線B的資深工程師請個一週假,我遇到問題就會變得非常難處理。

我們組最近還花一個中午的時間,專門就大家開linkedin,尋找有沒有適合來我們組工作的人。(體驗了一把當獵頭的感受。)

綜上所述。如果是學生要來美國找第一份工作,可以預期會競爭更加激烈。但第一份工作後的跳槽,就是海闊天空。大廠現階段還會繼續端著錢請你上門工作。

--

--

台北遇上西雅圖

純文組背景,現於西雅圖一線大廠擔任軟體工程師。 分享轉科系、自學程式、美國生活、生活日常隨筆。文章第一時間分享於粉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eattao